最大的贡献是保住企业

2014-09-03 15:44 来源: www.top-sales.com.cn  作者: 推销员门户  点击:

  “您是老员工的代表吧?”因为我们的采访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内交叉进行,走进会议室的林凤章一度被记者错认为是我们约请的老中青员工座谈的代表之一。这个外表憨厚朴实的中年人,穿着一身浅色的工装,就像刚刚从车间里走出来的一线员工。说话语速极快,似乎不假思索,但碰见自己不太了解的问题也会沉吟良久,给人的印象坦诚而内敛。

  1985年大学毕业后进厂,在这家快要迎来成立百年的化工企业里,林凤章也即将迎来自己在这里工作的第30个年头。时光荏苒,时代在变,人在变,企业也在变。在搬迁后新建的办公大楼的三楼会议室,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凤章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双桃的过去与现在,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人经历。

  动荡的变迁史

  1919年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人们反帝反封建的热潮,也催生出了一批民族企业,青岛染料厂(双桃精化前身)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我国第一家生产染料的企业。

  一战带来的货源短缺,以及五四运动引发的抵制外国货的思潮,使得原本就全部依靠进口的染料更加紧缺。该厂的厂志里写道:“(一战)战后,染料供应仍无缓解迹象。青岛市专营欧美舶来品的私营企业福顺泰商号驻日职员张忠卿,认为染料制造前程远大,遂劝其经理杨子生生产染料,并聘请日本人光田冶(又名光田磷次)来青筹划染料生产。此后,由杨子生出资银元,购置所需,并租用台西镇5253号民房(现市南区团岛二路处)设厂,名谓维新化学工艺社,雇用十几名工人从事染布,织扎腿带及‘靛青’染料生产。”

  1919年9月,维新化学工艺社开业。起初,所用的原料都是从日本购入,工艺也掌握在日本人手里。1920年初,在染料奇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维新化学工艺社生产的丹凤牌煮青,因包装小、价格低、应用方便,而受到农村或城镇普通居民的欢迎,很快销至胶济铁道沿线,“一时间山东城乡莫不知有‘丹凤青’者”。1922年6月,该社迁址四方。1930年,销售成交额就达到了20万日元。

  1935年6月6日,迫于外部压力的企业创始人杨子生与急欲扩张资本输出的日本帝国染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将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命名为“株式会社维新化学工艺社”。1936年,株式会社维新化学工艺社增制硫化碱,年产能力4万担,商标为“桃子牌”,这也许是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双桃”的起源之一。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企业被国民党接管。但由于库存原料日减,以及日本战后困难无法继续供给原料,导致生产一度处于半停滞状态。

  此间,企业几度更名,隶属关系更迭频繁。直到解放后的1953年,将其归属到国家重工业部化工局,并正式更名为“青岛染料厂”。

  辉煌与低谷

  1985年,21岁的林凤章从华东化工学院的染料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青岛染料厂。“分配的前一天,指导员问我:青岛染料厂你去不去?我说:行啊,挺好的。其实当时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有分配到烟台的同学要跟他调换工作单位,但他觉得青岛离家近,没有同意。

  林凤章来对了地方。他先是被分到了企业的研究所,一个既需要人又能锻炼人的地方,干了5年。青岛染料厂对人才的重视,让他备受感动。“刚来时,就感受到了领导对我们的重视。研究所的氛围更好,对知识分子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支持、特别的重视。我那时21岁,里面的师傅们有的都50多岁了,但干活时都非常支持我,你会感到他们特别看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文化。”

  由于企业在跟沈阳化工研究院合作之后,急需技术人员,于是林凤章又被调到了开发部,之后进车间,到分厂。1990年,26岁的林凤章就当上了五分厂的副厂长。1992年,开始到车间主持工作。

  他来对了地方,也赶上了企业最好的时候。

  在这之前的上世纪70年代,因为国内对硫化染料需求的减少,染料总量大幅下降。到1976年时,相较于之前增加的4610吨的染料产量,已减少了5940吨。1979年,随着国家继续下调硫化染料生产计划,青岛染料厂开始了对起初以硫化染料为主体的产品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确立了分散染料的主体地位,并在“年内上马5个分散染料新品种,使在产的分散染料品种增加到6个”。

  正是这一审时度势的快速应变,让企业转危为机。随着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对分散染料需求的激增,企业也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1985年,企业分散染料的生产品种已达17个,年产量达2749吨。

  虽然初一进厂,“没啥感觉”,但林凤章还是清楚地记得,“1985年、1986年和1987年的确是企业非常好的时候,当时利税就达到了5400多万元,在青岛市排在三四名的位置。很多人都愿意到我们这来,企业的待遇非常好,在纺织染料行业的名声也很好,很多老人都知道染料厂。”

  但是好景不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分散染料市场价格的极速下滑和毛利的减少,分散染料的生产总量也在大幅下降,企业一度出现亏损。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崛起,给企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冲击。“这个行业进入的门槛比较低,投资比较小,但是需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乡镇企业起来后,他们挖我们的人才,又不注重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和环保处理,投入比较小,对比而言,我们企业的成本比较大。作为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企业,我们在观念、意识、决策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这些乡镇企业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好,挤压了我们的生存空间。”

  1994年11月,青岛染料厂与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组建了合资企业――青岛汽巴纺织染料有限公司。由于汽巴嘉基公司对分散染料的大量采购,使青岛染料厂1997年凭借分散染料的销量,创下了产值的最高纪录。但一年之后,因为对方采购锐减,公司的销量又跌入低谷。

  受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外销市场进一步恶化,内销也开始滑坡。内忧外患之下,企业仍然在不断的调整中寻找着转机。1999年,伴随着四车间年产万吨分散染料工程的完工,企业制定的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的预定目标也得到了初步实现。

  1999年6月,青岛染料厂改制为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打造现代化的化工企业

  从1919年9月维新化学工艺社开业算起,双桃精化即将迎来它的95周年,一个化工企业向着自己的百年历程,又走近了一步。

  “这个企业起起伏伏,但一直在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有100多家染料企业,天津和上海各有十几家,也都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全国有五大染料厂,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家,但到今天,真正生产经营还比较好的,我们已经是唯一的一家了。”

  95年来,企业的延续离不开好的产品和不断的创新。从硫化染料到分散染料,再到中性染料,以及后来的尤丽特染料,“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这个品种不好,可能别的品种就好了,东方不亮西方亮。”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种,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多年来,企业因为对人才的重视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既保证了新产品的研发,又保持了产品的竞争力。“前几年,我们的技术中心里有30多个博士和硕士。当时开发染料的技术特别强,很多大型院所都比不上我们。”

  不同时期对产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纺织品的发展,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的时候,掉个色不是大事,但现在是大事了。以前有色差不是大事,但现在也是大事了。因此,技术就得不断提升。”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2000年之后,双桃精化又开发出了主要用于西服面料、超纤、尼龙和高档泳衣等领域的尤丽特染料。

  如今的双桃精化,是生产染料及化学品的技术密集型的精细化工企业,已拥有分散染料、中性染料、尤丽特染料、苯胺黑系列、二乙芳胺系列、吡唑酮系列等14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中性染料、苯胺黑、大红色基G等的销量都位居全国第一。

  2008年,双桃精化整体搬迁启动,平度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新起点。“这次搬迁的定位非常高,真正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化工企业,要在装备和工艺上与世界接轨。”

  做一个百年企业不容易,做一个百年化工企业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企业好的时候,大家没有忘乎所以。不好的时候,虽然有压力,但并没有丧失信心。我觉得,我们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就是保住了这个企业,保住了这个品牌,保住了企业文化的传承。因此,才有了以土地换资金、以时间换空间的发展条件,有了这次的搬迁和未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Tags: 企业
投稿
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