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不会告诉你的七件事

2014-06-04 16:26 来源: www.top-sales.com.cn  作者: 推销员门户  点击:

1.“3D是给笨蛋看的。”

电影制片商在用什么办法,让更多人进影院呢?他们开始再度采用好几十年前的一种创新技术:3D。

《波士顿环球报》影评人泰·波尔称,最近上演的《诸神之战》、《格列佛游记》和《绿灯侠》3D版本,是“对视觉皮层犯下的罪行”。他写道,这些电影不但剧本糟糕,看起来也很糟糕,演员的脸和后脑勺都是分开的。当然,好莱坞可不这么看。

但无论如何,消费者都在为这种获得新生的旧技术多花钱:3D版票价一般一张要贵3美元。

2.“电影就是赤裸裸的广告。”

许多电影观众也许还能回想起影片《E.T.外星人》中,里斯巧克力豆引出外星人的桥段。那是1982年左右经典的好莱坞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带来的利润,从2005年以来翻了一番,达约18亿美元。

这种对娱乐和广告之间界限的模糊,遭到消费者权益倡导者的谴责。但好莱坞认为,这是商业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仅靠卖票是没法赚钱的。为电影公司代理过的洛杉矶律师林赛·康纳说:“总得有人为这些创造出来的内容埋单。”

3.“纽约?芝加哥?其实都是温哥华。”

当好莱坞想用某个特定城市做背景时,会面临一个选择:找到合适场景,与可能要价昂贵或要求很多的当地摄制剧组打交道,或者前往一个看起来相似且急于讨好制片方的地方,特别是如果还有政府财政奖励的话。

尽管视觉效果可能会打折,但好莱坞常会选择后者。结果,有些州,比如密歇根和路易斯安那,就成为了拍摄电影的热门去处。加拿大──特别是多伦多和温哥华,由于太热门而被称为“北好莱坞”。即便某个地点对情节至关重要,制片方也会毫不犹疑地在别的地方进行拍摄。

4.“我们通过限制你们的选择,来促进票房销售。”

好莱坞把主打年轻人的“爆米花电影”安排在暑期放映,这应该没什么奇怪的。但如果知道电影公司在其他时间是怎么玩时间游戏的,人们可能会大吃一惊。

行业观察人士说,如果他们觉得一部电影不可能引起票房轰动,就会选在不景气的淡季周末上映,这样就不必和更受关注的影片竞争,需要的宣传费用也更少。

简言之,通过精心安排时间表,并最终限制观众的选择,电影公司就能让可能会赔钱的电影,卖出更多票。

5.“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好莱坞热衷于讲述真实故事。只不过存在一个问题:有时现实会妨碍故事叙述,或破坏影片基调。所以好莱坞会进行改编。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对这点有意见。

2006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从流浪汉变成金融奇才的克里斯·加德纳的故事。加德纳说,他理解为什么电影制片方更改了儿子的年龄。

在真实生活中,故事发生在他儿子还在用尿布时,而在电影里他儿子是五岁。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很难在没有对话的情况下,捕捉那些感人的父子共处时刻,因此孩子就得是在会说话的年龄。

6.“所见并不一定是所得。”

如果你曾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有被骗的感觉,觉得电影没传达出预告片承诺的东西,那么我告诉你,不止你一个人有这种感觉。电影观众日益感到警觉,认为好莱坞在玩诱导转向的把戏,其营销活动制造了影片风格或主题的假象。

至少有一个影迷对此向法院提出了控告:密歇根的一名女性9月份向一家好莱坞发行商提起诉讼,说广告让她以为瑞恩·高斯林主演的惊悚片《亡命驾驶》是同驾驶有关的。而事实上,该诉讼指称,这部电影“跟追捕或赛车动作片几乎没有什么相关”。

《亡命驾驶》制片人格雷厄姆·金作何反应?他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这叫做营销,懂不懂?”法院在3月份驳回了诉讼。

 

7.“我们有严重的续集综合征。”

这不是一种真实的疾病,但影评人用“续集综合征”来形容好莱坞近来对在电影片名中采用数字的热衷。

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中,有九部都是续集。惟一的例外是《蓝精灵》,即便这部片子严格来说也是续集,因为这些小巧的蓝色生物在电视系列动画片中,早已成了明星。但如果电影观众乐意买票看这些电影系列片,又有什么坏处呢?

电影专家认为这会扼杀独创性,会导致已过度商业化的电影业进一步商业化。就好像是说,好莱坞从什么东西身上都能榨出钱来。

 

Tags: 销售技巧
投稿
反馈
返回
顶部